3月15日,“芯”火相传竞赛经验分享会在致信楼N508实验室顺利举办。本期分享会以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集创赛)为主题,邀请了王锦波、蔡伟杰两位往届获奖团队代表为学弟学妹分享备赛经验与心得。
分享会伊始,林跃璁老师指出,学科竞赛是提升实践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平台,鼓励同学们以赛促学、以赛促创。学院也将持续为参赛队伍提供设备、导师等资源支持,为同学们的科创之路保驾护航。
王锦波:实战淬砺,厚积薄发
王锦波及其团队曾在集创赛中荣获两项国家级一等奖、一项国家级二等奖。作为经验丰富的赛场选手,王锦波一开始便强调,成功的背后是无数的失败与反思。与其期待一蹴而就的成功,不如在试验与复盘中实现螺旋式上升。之后,他系统、详细地介绍了从赛题解析到答辩展示的全流程经验。他强调,充分分析赛题、调研前沿文献是竞赛获得成功的关键。要大量阅读顶刊论文和综述,密切追踪技术前沿动态,深度挖掘赛题背后的产业需求。在技术验证环节,推荐搭建多维测试平台,结合LVM通用验证方法学评估作品性能,并建议通过GitHub开源项目模仿学习。制作答辩PPT时则要遵循“用图说话、痛点先行”的设计原则,图表需简洁美观。答辩前还要预判评委对作品不足的质疑。在整个参赛过程中,队伍的团结协作也十分重要。组队前要充分沟通,了解彼此参赛的初衷,赛程中也要使团队保持目标一致。推荐使用表格分工法,这能清晰地呈现各人任务量与技能匹配度。最后,王锦波鼓励大家,要勇于尝试、不怕失败;珍惜时间,多做具有长期复利效应的事。他特别鼓励低年级同学要提早准备,“机会留给主动者,从模仿到创新,本科生专属竞赛是绝佳的起点”。

蔡伟杰:自我精进筑基、团队协同聚力、导师赋能破局
蔡伟杰及其团队曾在集创赛中斩获国家级二等奖,在其他重大赛事中获得多个国家级奖项。他结合自身经历,从个人能力提升、团队协作、导师助力三方面展开分享。在分享会前的意见征集中,不少同学表示自己是“赛场小白”,没有任何竞赛经验。面对大家的忧虑,蔡伟杰指出,每个参赛选手都有从零起步的阶段,不要担心没有经验,要相信自己能够学成。为此,他总结出了“三步成长公式”,即通过快速学习基础、复刻优秀项目、尝试自主研发等三个步骤,基本能够完成从掌握基础语法、搭建开发环境到独立完成子功能开发的一整个学习周期。在团队组建和维系方面,他建议使用技术互补分工法,团队成员按照各自所长分别负责硬件开发、软件开发、系统联调三方面工作。这种分工模式不仅能有效满足不同赛题和不同需求,还能实现“1+1+1>3”的工作效能提升。他还提醒,学生要多向指导教师请教。导师不仅能在业务上提供专业意见,还可能提供测试环境、参赛数据等重要资源,是竞赛团队的“隐形资源”。
集创赛外,蔡伟杰还分享了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电赛)的备赛经验。他直言“四天三夜”的高压赛程是心态与团队默契的双重考验,建议提前模拟实战环境,赛程中也要注意调整好心态。他还建议学弟学妹拓展更多高价值赛道,比如iCAN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嵌入式芯片与系统设计大赛,不断积攒经验、提升能力,为个人的后续发展蓄力赋能。

分享会后,同学们围绕赛事方向、技术难点展开热烈讨论,并现场完成组队。许多同学表示,学长们的经验“既有战略高度,又具实操细节”,不仅针对近期的集创赛提供了宝贵的实战经验,还为大学四年的个人发展路径指明了方向。
在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的大力支持下,“芯动力”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党支部和学生双创实践中心将于每周末共同举办“芯”火相传竞赛经验分享会。该活动以学科相关的创新创业类竞赛为主题,邀请获奖个人或团队面向全校学生分享竞赛经验,推动形成“传帮带”的良好氛围,加强创新型实践人才梯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