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简介:

深圳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基础是牛憨笨院士于 2002 年和 2004 年建立的物理电子学和电路与系统硕士点。2010 年成功申请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目前本学科覆盖四个目录内二级学科——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路与系统和物理电子学。本学科以建设广东省内一流、国内较有影响的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为目标,瞄准地方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与信息与通信系统、光学工程等学科交叉融合,在毫米波/太赫兹电子器件、电磁场与电磁波、光电子器件、半导体器件与集成电路等领域取得突出成就。本学科旨在于培养具有学科坚实基础理论和系统专业知识,具有科研项目研发能力,能独立承担和完成本学科的研究项目开发工作的人才。

本学位点拥有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职教师 63人,其中教授 9名、副教授 15 名。教师中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1 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2 人,国家级特聘教授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

专业方向:

根据学科发展及社会需求,本专业设立了一个交叉学科,分为2个培养方向:

1)不区分方向

2025级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招生不区分方向,除交叉学科外,所有电子科学与技术2025级招生导师均在此方向下招生,入学后再根据所选导师确定研究生个人研究方向。

2)深圳大学新质生产力研究院(交叉学科)

深圳大学新质生产力研究院于2024年1月24日成立,由校长毛军发院士担任院长,社会科学部主任曾宪聚教授担任执行院长,依托深圳大学管理学院,整合经济学院、金融科技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大数据国家工程实验室等二级学院和机构共建,围绕新质生产力若干关键技术、产业领域和创新战略,着力实现关键领域关键环节的学科交叉会聚与创新突破。目前,研究院共有核心专家团队成员30余名,多位专家获得国家级人才称号,具有较好的团队基础。近5年,研究院专家团队公开发表高质量论文数百篇,咨政报告获中央有关部门采纳100余篇。团队共承担国家级课题80余项,市级以上成果奖励20余项。

教学资源:本学科以建设广东省内一流、国内较有影响的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为目标,形成了微纳器件与集成电路、毫米波/太赫兹电子器件、电磁场与电磁波以及电路与系统四个优势特色研究方向,建有广东省基站天线与电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移动终端微波毫米波天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集成电路可靠性中心、太赫兹及纳米束电子学实验室和多个校企联合实验室/创新基地,还建有深圳大学-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深圳产业化基地以及电子科学与技术教学实验中心两个省级教学平台。围绕VLSI可靠性设计、新型PUF芯片、CMOS智能传感芯片、模数转换集成电路、太赫兹放大器技术、毫米波芯片、大规模MIMO基站天线设计、可重构波束控制技术等领域取得多项原创性突破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成为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基地。

培养成果:本专业将科学、技术与应用紧密结合,培养效果斐然。培养的研究生获得用人单位高度评价,毕业后去向集中在微电子、电子行业及光电子行业。部分毕业生就职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无锡众星微系统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小米通讯技术有限公司、芯海科技(深圳)股份有限公司等领域内知名企业。

科学研究:本学科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在2020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32名,近五年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8项,省部级科研课题20余项,获各类国际和省级奖7项,发表论文500多篇,其中SCI收录400多篇,获发明专利授权50多项,转让11项,学术影响力逐步增强。近五年,主办或承办国内学术会议10余次,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做学术报告200余场,出国交流研究生和教师20余人次,扩大国内外知名度;先后为20多家深圳及国内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支持驱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获业界良好声誉。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