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2020年
第二轮博士生招生信息
01 学院简介
深圳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是2018年12月在整合信息工程学院和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基础上成立的教学科研并重型学院。其前身信息工程学院成立于1997年,电子与科学技术学院成立于2006年。现有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1个、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拥有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点和电子信息专业型硕士点;设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4个本科专业。
学院是深圳大学首批博士点、首批硕士点、首批国家级特色专业、首批省级名牌专业授予单位之一。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是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在全国第四次学科评估中,在广东省排名第二,在全国排名并列28名;在2017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本学科在广东省排名第二。2019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学院通信工程学科世界排名第50。
02 师资队伍
学院建有一支实力雄厚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是学院科研、教学、培养人才的中坚力量,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82人,其中专任教师134人,博士生导师24人,教授34人,副教授3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23人。教师中有院士1人,国家杰青2人,国家优青2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人,IEEE FELLOW 1人,广东省“特支计划”领军人才1人,广东省“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1人,青年珠江学者1人,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1人,中组部、省级、校级“千百十”人才6人。学院还有外聘访问院士4人,访问教授12人,其中IEEE Fellow 3人、杰青3人、知名教授2人等。
03 科学研究
学院面向粤港澳大湾区以及全国对电子信息科技人才和关键技术的需求,设立了一批特色鲜明、技术领先的实验室,涵盖微电子、集成电路设计、智能信息处理、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无人机、移动通信等领域。部分省部级以上的实验室有:
(1) 广东省数字创意技术工程实验室
(2) 广东省基站天线与电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 广东省移动终端微波毫米波天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4) 广东省大规模移动计算与智能网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5) 广东省深圳大学达实智能位置感知与探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6) 广东省多媒体信息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7) 广东省移动智能终端工程技术(联合)研究中心
(8) 广东省智能无人系统与自主环境感知工程技术(联合)研究中心
近年来,我院承担了一批包括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在内的科研任务,为培养和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提供了有效的支撑。近三年,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超过250项,总经费达1亿元,其中国家级项目56项,省部级项目31项。发表SCI论文452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21项,申请实用新型25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5项,获授权实用新型19项,获授权PCT专利125项(2018年深大PCT数位列全球教育机构第3位、中国高校第1位,我院位列深大第一)。
学院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深圳市科技进步奖等诸多奖励,部分获奖情况如下:
(3) 快速稳健超分辨率目标定位方法研究,高校科研成果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4) 信息隐藏理论与方法,2019年CCF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6) 基于光码分复用的新型光交换及无源光网络技术,高校科研成果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7) 入侵容忍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8) “深超-21C”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9) 新一代移动多媒体技术平台,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10) 学习矢量量化的研究及其在视频图象编码中的应用,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11) 层次化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的创立与人才培养实践,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12) TD-LTE(A)移动通信系统基站天线研发及产业化,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3) 基于统计信息的若干图像处理方法研究,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
(14) 数字水印技术及其在版权保护和多媒体信息安全中的应用研究,深圳市科技创新奖
04 人才培养
学院坚持以学生为本,着力培养一批批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素养高、创新实践能力强,具有使命感、责任心和良好国际视野的现代电子信息领域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及行业骨干。目前,在校博士研究生70余人,硕士研究生500余人,本科生2300余人。有教学科研用房总面积1.5万平方米。大型仪器设备1198台,总价值1.24亿元。与国内外数十家高新技术企业建立了联合培养基地,其中省级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有6家。
我院实施教育国际化战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平等互利、相互促进的原则,积极开展国际化学术交流和博士生联合培养工作。2019年,我院共组织召开国际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讲座达110余场,利用多方资源资助近10名博士生分别到美国乔治亚大学、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做半年至一年的学术访问交流。多渠道的国际交流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提升了英语能力,而且开拓了国际视野。
05 招生信息
(1) 本次招生博导简介
丁文华,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曾任中央电视台总工程师,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突出贡献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3项。2007年成为我国首位被亚广联ABU授予“亚太地区广播工业杰出贡献奖”的技术专家,并荣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创新奖”、“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王选科学技术杰出人才奖”等荣誉称号。丁文华院士长期在广播电视领域从事计算机信息处理、图像处理、信息传输、云计算/边缘计算以及人工智能应用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所主持的实验室教师团队年轻并具有充分的发展空间;科研合作方面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深圳鹏城实验室等科研院校及华为、腾讯、创维等企业具备良好合作关系;科研设施已有在建的科研用途数据中心,具备适用于大数据处理和深度学习的GPU、CPU高性能计算服务器及存储服务器;研究经费有可靠保障。丁文华院士实验室现有科研平台:广东省数字创意技术工程实验室,深圳市数字创意技术重点实验室和深圳大学高水平二期建设理工类竞争性A类科研平台。
黄继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IEEE Fellow,广东省“网络与信息安全”省部产学研战略联盟理事长。于1982年、1987年和1998年分别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士(电子对抗)、清华大学硕士(通信与电子系统)和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博士(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学位。曾在桂林电子工业学院、汕头大学、中山大学任教(兼教育部信息伪装与对抗重点实验室主任、广东省信息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2013年12月至今在深圳大学任教授。主要从事多媒体取证、多媒体安全、信息隐藏、多媒体信号处理、模式识别等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工作。黄教授曾主持完成包括2项国家973项目课题、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内的一批科研课题。在本领域发表论文300多篇,Google引用14000多次,个人H-index 62;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作者2014~2019榜单;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二。2015)、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一。2004)、中国计算机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一。2019)。担任IEEE Trans. on Information Forensics and Security 副编辑(Associate Editor),IEEE 信息取证与安全2013年度学术会议(IEEE WIFS'2013)大会共同主席、IEEE 信息取证与安全2018年度学术会议(IEEE WIFS'2018)程序委员会共同主席。曾指导博士生获得广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篇、国际学术会议最佳学生论文奖/提名奖3人次。课题组研究力量强、科研设备优良、研究经费充足、数据库齐全。
黄磊,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青、国家优青(首届)、IET/IEE Fellow、深圳大学创新技术研究院院长,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市先进导航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深圳大学包为民院士工作站负责人。分别于2000年、2005年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获得学士、博士(提前攻博);研究方向:阵列信号处理、稀疏信号处理、压缩感知、频谱感知、机器学习、无人系统智能感知与识别、雷达信号处理、通信雷达一体化等;先后在美国杜克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从事学术研究;已主持课题30余项(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优秀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NSFC-RGC(香港)联合基金等),发表学术论文200篇,其中SCI论文130篇(IEEE期刊论文近90篇);获授权专利30项;研究成果获2015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1)。黄教授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编委(2015-2019)和高级领域编委(2019-)、《IET Signal Processing》编委、《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编委、IEEE Sensor Array and Multichannel (SAM) Technical Committee委员、中国思源人工智能联盟理事、中国电子学会雷达分会委员。黄教授一直以来强调理论创新与工程应用相结合,目前承担多项企业委托横向课题,带领团队开展技术攻关,开发了具有抗干扰能力的北斗/GPS接收机、车载/机载毫米波雷达、1-bit成像雷达、室内高精度定位等系统。
杨亚涛(YATAO YANG),博士、特聘教授。1984年获浙江大学光学仪器工程学士学位,1996年从苏格兰大学物理科学系获博士学位,1996-1997年在英国利兹大学从事光纤激光材料博士后研究一年。从事光通信、物联网领域工作近三十年,1984-1992年在中国科学院成都光电技术研究所从事半导体设备开发工作,1997年在加拿大从事光谱气体传感仪器开发,1998年加入加拿大JDSU从事光通讯器件和模块开发,2000年加入美国Chorum从事光通讯器件和模块开发,2004年加入美国JDSU负责光通信无源器件研发部门,2009年加入美国NeoPhotonics担任研发副总,2014年创立深圳大德激光技术有限公司。1999-1991年在科学院成都光电所领导CCD拼接大面阵相机产品开发,获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2003在美国Chorum Technologies Inc.参与动态激光放大器增益平衡器产品开发,获行业技术奖。拥有专利/软著数十项,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曹文明,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多媒体信息服务工程中心主任,IEEE AE,第八届《电子学报》编辑委员会编委。1991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所硕士学位,2003年获得东南大学自动化研究博士学位。2005年师从王守觉院士博士后工作,从事高维信息处理工作,提出了几何代数的仿生模式识别理论与应用。1999年所参加的“上海市闵行电厂火焰控制系统”获得电力部二等奖,2005年参加的“YZC/YSQ系列制冷压缩机测试技术和测试系统”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主要从事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基于几何代数的多光谱图像融合技术,建立了高维信息处理的几何代数模型。在该领域发表SCI检索的论文60余篇、EI检索的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5本,英文专著2本,发明专利10余项。近年来,主持包括国家面上项目4项、省基金项目2项,973子课题2项,教育部重点项目、陕西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在内的纵向研究课题20余项,在教学方面,出版专著2部,主讲《数字信号处理》、《人工智能》、《神经网络》、《深度学习数学方法》等课程。
郑能恒,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电子信息科学学士(1997)、南京大学声学硕士(2002)、香港中文大学电子工程博士(2006)。1997-1999年在福建实达电脑集团数字电器事业部任研发工程师,2006-2008年在香港中文大学数字信号处理与语音技术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2008年2月起在深圳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2013年起任深圳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副主任。2014-2015年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从事访问研究。主要从事语音与音频信息处理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具体研究领域包括语音识别、说话人识别、人工耳蜗中的语音处理策略和算法等。近几年研究重点在于综合采用信号处理方法、人工智能算法、心理声学实验和脑电信号分析等手段解决这些语音处理系统在实际应用环境下的噪声鲁棒性问题。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深圳市基础研究项目以及横向项目。在The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美国声学学报)、IEEE Trans. on Audio Speech Language Processing, ICASSP等国内外重要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50余篇。IEEE会员、CCF语音对话与听觉专业组委员、多个国际知名期刊和会议以及声学学报、电子学报等国内期刊的审稿人。
(2) 招生方向
信息感知与智能处理
研究内容:(1)多传感器阵列与多维信号处理;(2)智能传感组网系统;(3)自动目标识别。
特色和优势:(1)长期从事传感器组网系统研究工作,获得过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在国内首次实现了覆盖数十万平方公里的传感器组网系统;(3)在毫米波雷达信号处理、导航多维域抗干扰、压缩采样目标探测、张量信号处理等研究方向有一定的国际知名度。
多媒体信息处理
研究内容:(1)多媒体信息安全;(2)图像音视频处理;(3)计算机视觉信息处理。
特色和优势:(1)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二)和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2)提出的多项信息隐藏技术在国家有关部门中得到应用;(3)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实用高动态范围图像技术等方向的研究,在图像音视频内容取证及安全方面具有较高的国际知名度。
无线通信系统
研究内容:(1)无线通信系统PHY/MAC设计;(2)宽带通信系统前端设计;(3)工业物联网与边缘计算技术;(4)机器学习与数据驱动信息传输与处理。
特色和优势:(1)在认知无线电与智能通信研究领域有较高的国际影响力,曾获IEEE国际信号处理学会“最佳论文奖”; (2)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强,其中智能终端天线技术成果转化实现产值超2亿元,被华为、VIVO等一线品牌手机广泛采用;(3)与国内外知名企业恩智浦、赛灵思、腾讯等公司长期合作开展产业化研究。
信息编码理论与应用
研究内容:(1)物理层网络编码;(2)光编码;(3)视频传输编码;(4)信息安全编码与计算。
特色和优势:(1)开创性地提出物理层网络编码研究方向,2016年获评谷歌学术全球十大经典论文;( 2)国内首次实现全光码分多址的光信号收发机,在军方获得使用;(3)与中兴公司合作的发明专利进入IEEE 802.16国际标准之中。
(3) 详细报名信息请登录深圳大学博士招生(第二轮)报名网站:
http://yz.szu.edu.cn/info/1042/11400.htm
06 博士生奖助体系
*表中各类奖助学金评选细则以学校相关文件及通知为准。
*表中具体内容如有调整,以学校更新通知为准。
07 联系我们
信息与通信工程 博士点秘书:黄老师,0755-26732053,21573797@qq.com
研究生秘书:林老师,0755-2653 4393,cie@szu.edu.cn
学院网址:http://ceie.szu.edu.cn/szucie/